伉俪夫妻亦是抗“疫”战友
99年一起参加工作,扎根崇左市人民医院20个年头从未离开,他们的20年,既是伉俪夫妻,更是抗“疫”战友:一个是急诊科主任梁立峰,一个是儿科主任刘玉枝。
2020的春节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绕扰乱了祥和,春节前夕这对夫妇已经开始奋战在抗“疫”战场:他们都是崇左市专家组成员,这个春节团圆不是主题,携手一起抗击疫情才是主旋律,因为他们不仅是医院主要临床科室的主任,还是全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的成员。
身为急诊科主任的梁立峰,在谈及疫情抗击期间的忙碌这样形容:“有一天我从晚上12点到早上7点接了近40个工作电话。”这个频率意味着,每隔十分钟就要接听一次,几乎是一个无眠的夜晚,而且这几乎是一个急诊科主任的工作常态,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睡眠质量好,睡着后一般电话很难吵醒他,但科室电话除外,原来从04年开始,梁立峰将急诊科的电话设置为不一样的铃声,只要这个铃声响起,他会立马惊醒,对这个铃声的反应就是一个医生对责任的反应:整戈待旦、救死扶伤。而这并不是工作中最难的部分,有时候沟通比技术更加重要:年三十前一天,梁立峰遇到一个情绪激动的家属,他的孩子因为从武汉回来且有新冠肺炎临床表现,所以急诊科需要将他隔离观察,但是家属不能理解,梁立峰从疫情的现状、严重性和理解家属的角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态度蛮横且情绪激动终于平静下来,在离开谈话间时跟梁立峰诚挚地道歉且连续道歉三次。这只是疫情抗击战场上的一个小缩影,与死神赛跑,与家属沟通,带着科室往前冲,梁立峰在抗疫工作中一如既往用耐心和努力履行好责任。
刘玉枝作为儿科专家,肩上有多个重担:科室春节危重患者增加、儿科发热门诊要甄别疑似新冠肺炎患儿和全市所有新冠病毒肺炎患儿会诊。压力和忙碌的程度可想而知,整个假期,严阵以待。她还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控、诊疗和防护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一版的诊疗指南科室都是及时培训,不敢有半点马虎,同志们跟着她加班加点,毫无怨言,高速运转。也是在她的影响下,儿科全体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加入紧急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没有一个退缩,甚至还有很多同志私发信息给她说要上一线。科室的同心协力让刘玉枝感动更让她备受鼓舞,所有辛苦烟消云散,更坚定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是什么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繁重的工作中始终不忘初心,在健康事业需要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勇往直前?也许下面的故事可以给出答案。
梁立峰有一个很特殊的朋友:每次见面都要“夸张”地以“救命恩人”打开话闸。这个故事追溯到2004年,梁立峰正在坐诊,护士过来说有一个正在输液的患者肚子疼,虽然患者已经是第五天输液,之前也做过相应皮试,不过依然不能大意,梁立峰奔赴患者身边见他已是满头大汗,马上进行相应抢救,患者最终得救,倘若反应不及时,警惕性稍微差点,患者的生命就终止了。得救的患者千恩万谢,从此梁立峰多了一个称呼:救命恩人。往后的这些年,梁立峰多次遇到这位大哥,每次见面他都会喊他救命恩人。也就是这个称呼,时时警醒和激励着梁立峰,面对生命,只有快速反应,业务过硬才能与死神赛跑。当然也有跑不过的时候,有些悲剧根本就没有给医护人员任何的救治机会,这是急诊科常常遇到的“心塞”,于是梁立峰与伙伴们热衷去学校、企业和机关单位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进行健康宣教,仅2019年健康宣教上千人次。
有一天,接诊完一个患儿后,家属突然说:“刘医生,十几年前,我大女儿脑炎昏迷是你抢救过来的,现在孩子成长很好,很健康,当时好感动,万分感谢,现在二胎还来找您看,相信你。”“我并没有预料到家属突然说这些话,内心很感动也很振奋,被家属的认可和孩子的康复就是最大的工作动力。”这样偶遇的感动时常在刘玉枝身上出现:上街、买菜、逛超市,她经常遇到一些家属打招呼,刘玉枝接诊的患者成千上万,她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打招呼的家属通常会自我介绍他们的“相遇”经过。这样的打招呼,在她看来是一种福利,时时激励自己,不忘初心履行职责,让她在一个个艰难的背后找到支撑的力量,要知道儿科门诊量一天可高达350个,病房也常常处于满床的状态。
他们是医院的好医生和好主任,但他们却很难做一个通好母亲和好父亲,因为工作忙碌的他们没有享受过高速路免费通行的福利,甚至也感慨似乎都忘记了海的味道,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兼顾家庭,“孩子还小的时候很黏父母,但是我们真的没时间陪他”。说到这里,刘玉枝的愧疚之情尽显,不过很快她又补充道:“他现在很独立,而且已经做家务甚至做饭给我们吃了。”或许孩子已经在父母的忙碌中渐渐地学会独立,并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奋战中理解了他们:“爸妈真的很忙,很忙,但是他们很伟大。”这是刘玉枝和梁立峰的孩子对他们的评价。
图为工作中的梁立峰2
图为刘玉枝(前排左一)在给疑似新冠肺炎患儿进行远程会诊
正在给患儿查体的刘玉枝
正在坐诊的梁立峰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